2月25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古生物化石主题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展二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澄江化石第一次成规模的对外展出,共汇集澄江化石地20个门类378件、寒武纪时期古生物化石,带领观众回溯5亿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大爆发。
澄江生物群发现于云南澄江帽天山,是迄今已知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目前,澄江生物群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多个物种,不仅完美展现了动物演化树的最早轮廓,还生动再现了大约5.18亿年前多姿多彩的海洋生命世界。
此次展览以“寒武纪海底世界”为设计理念,营造沉浸式的“古海奇迹”展览氛围,共分为五个单元,通过丰富的展品、精致的模型、逼真的复原场景,配合沉浸式的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壮丽景象,以及澄江生物群在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寒武纪的神秘海洋。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单元,丰富的图文资料与多媒体展示,将地球上突然涌现出众多动物门类,几乎现生动物祖先集体登场的震撼场景徐徐展开。这一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关键谜题。
随后的“澄江生物群中的无脊椎动物”单元,海绵动物、刺胞动物等化石整齐排列,每一块化石都承载着远古生命的印记。“寒武纪海洋霸主”奇虾化石更是引得观众驻足,其巨大的体型与独特的捕食前附肢,展现出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而在“澄江生物群中的脊椎动物”单元,凤娇昆明鱼化石首次面向公众。这一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虽体型微小,却在生命演化长河中意义非凡,在它身上发现了“第一头脑、第一脊椎、第一心脏”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已知最早、最为珍贵”的化石,其化石标本较为稀少,是探索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人类由来的珍稀化石材料。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王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昆明鱼化石的发现,为脊椎动物演化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填补了重要的演化环节空白,让我们离揭开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纱又近了一步。”
展览中,“来自远古的神秘动物”单元里的云南虫、具翼泳虾等化石,以其独特形态引发观众好奇。云南虫作为原始脊索动物,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具翼泳虾的奇特结构,也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其生活习性与演化路径。王涵副馆长介绍:“这些神秘生物化石的发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化模式,它们的存在为生命演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展览期间,国家自然博物馆内还将举办相关专题讲座、科普研学等社教活动,邀请古生物学家为观众讲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等。国家自然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苗雨雁向记者介绍:“此次展览是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首次联合举办的大规模临展,得到了馆方的大力支持,带来许多精美的澄江化石。这也是澄江化石首次成系统地进京,让观众无需前往澄江,就能在北京欣赏到这些珍贵标本。这次展览对于宣传化石遗产地、科研成果,以及普及生命起源演化知识意义重大。”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首次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主题展,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古生物化石主题展”的第一站,展出时间自2月25日起至5月中旬结束。接下来,该主题展览计划将在全国各城市继续巡展,旨在更好地展示和宣传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珍贵古生物化石,让更多观众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重大地质事件以及生命演化历史,传播好古生物化石知识,讲好生命起源、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提升公众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
来源:澄江融媒、“国家自然博物馆”公众号、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